台灣土地的奇蹟

台灣位於北緯 23.5°,是全球少數在此緯度上同時為海島的國家之一。
同時也是全球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
擁有 286 座海拔超過 3,000 公尺的高山。

周圍海域的黑潮與洋流,
帶來鹽分與濕潤氣息,減緩氣候、豐富土壤養分,
成為台灣農作物特殊香氣的重要來源。

中央山脈與玉山、雪山等山系縱橫,
造就日夜溫差、雲霧籠罩與豐沛雨水的高山微氣候。

這些元素交織,讓茶樹緩慢生長、積累更多香氣與滋味,
也使台灣成為世界少見的高品質茶產區——
茶湯層次豐富,正如土地的脈動在舌尖綻放。

台灣茶為什麼這麼獨特?

做一道好菜,需要廚師好,也要材料好。得到好茶也是,有好師傅,也要有好茶菁!! 

台灣茶的獨特,不僅來自茶農的智慧,更深深扎根於這片島嶼的土地與環境。

品一口台灣茶,就像品一杯好酒或一杯精品咖啡。酒的香氣因葡萄生長的土地、氣候與釀造手法各具風味;咖啡則因產區土壤、海拔與烘焙展現不同層次。台灣茶也是如此:茶樹在山嵐、雲霧、日照與雨量交錯的環境中孕育,茶菁吸收土地養分,再經師傅的發酵、揉捻與焙火,每一步都塑造茶湯獨有的香氣與口感。

喝茶,不只是味覺享受,更是感受土地、氣候與人手藝交織出的故事。

海拔與雲霧

高山茶區常年籠罩雲霧,日照短、濕度高,使茶芽柔軟厚實,降低苦澀、增添甘甜。

土壤的多樣性

台灣地質多變,從礫石、沖積壤到紅土、黃褐壤,每種土壤都為茶菁提供不同養分,造就各地茶湯風味:有的清新花香、有的厚實醇厚、有的帶礦質氣息,形成地方特色。

氣候的塑形

四面環海的台灣,雨量、日照與雲霧變化頻繁,讓茶菁展現從花香、果韻到草本、甘醇的豐富表情。北部與東部茶香清爽,南部茶質濃厚甘甜,每一口茶都映照環境特質。

風土與工藝

茶樹品種提供基礎,茶菁品質決定潛力,而師傅的發酵、揉捻、焙火手藝,則將其轉化為完整茶湯。

不只是茶,土地的多重風味

高山、洋流、雨水與緯度,構築了台灣的風土基底;茶農、咖啡農、花農與稻農,則以汗水與堅持,將這些風土注入杯中。
這不僅是味覺的體驗,更是一段段關於土地、文化與人情的故事。

布農族的山谷裡,日夜溫差與山風塑造了咖啡豆的性格。豆子散發果香、花香與堅果韻味,帶著山林的清爽與厚度。

南方陽光與海風,讓屏東玫瑰馥郁盛開。每一瓣花香都像被微風揉拂,濃郁而生動。

蘭陽平原的稻浪隨山嵐與海風輕輕搖曳。依靠山泉灌溉、扎根於肥沃沖積土的稻米,粒粒晶瑩飽滿,香氣純淨,承載土地的精華。

{{{ 與土地共生的部落咖啡 }}}

南投仁愛鄉,位於過坑山北麓、南港溪支流北山溪上游,海拔約 700 至 1200 公尺,是布農族的聚落,這片山谷宛如一艘即將啟航的船——布農語稱「卡度」,象徵與土地的深刻連結。

仁愛的高海拔與日夜溫差,讓咖啡果實成熟緩慢,風味層次豐富;充足日照則賦予咖啡鮮明的甜感與乾淨口感。

過去,咖啡樹與檳榔樹共生十餘年,檳榔提供遮蔭,咖啡根系深扎土壤,減緩坡地沖刷,展現部落智慧的「樹與樹、土與人」平衡。

隨著農耕轉型,部落逐步轉向高經濟價值、同時能守護土地的咖啡品種。每一杯咖啡都承載果香、滑順口感與自然回甘——像茶一樣,映照著土地特質與人手的巧思。

這裡的咖啡,不只是飲品,更是一段土地與人、環境與文化共生的故事,與茶葉同樣記錄著台灣的風土印記。

 

台灣的味道,如高山朗詩、海洋低語,也如土地深情。

這些風味,是島嶼的問候,
也是最真實的記憶。

邀請你在展覽裡,以一杯茶,感受台灣土地的脈動。

與土地對話的聯名茶款

宜蘭焙香烏龍 × 部落手沖咖啡

焙火的溫潤茶韻,遇見果香濃郁的咖啡,宛如晨霧與炭火,在山林間輕聲對話。

蜜香紅茶 × 玫瑰花醬

花香與蜜香交織,如午後陽光輕柔落在田間。

清香烏龍茶 × 宜蘭行健米

清雅茶湯,伴隨米香的溫潤,如同蘭陽平原的稻浪與山嵐,在一呼一吸間交織成土地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