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年,我們開了門,泡出第一壺茶。
那時的台灣,還沒有高速公路,只有山、海與風。
而茶,是我們與這塊土地對話的方式。
宜蘭茶業的隆盛與地景
宜蘭,多山多霧的土地,在日本時代因技術引入而逐步建立完整的製茶鏈。從山中茶園到港口出海,茶香成為地方與世界交流的重要媒介。
在冬山與蘇澳一帶,「富山製茶廠」年產可達二十一萬公斤煎茶;由鹿苑創辦人林川先生的兄長林裕成立的「冬山茶葉合作社」,則以半發酵茶為主,供應內銷與市集。當時的交易方式鮮明直接——茶廠無門庭、現金交易,「先付錢、先拿茶」成為最活絡的節奏。
此地以半發酵烏龍茶為大宗,工藝與包種茶相近,並擅長透過烘焙突顯茶葉質感。產製茶品多半流往坪林或大稻埕,再經出口販售。
根據《臺北州茶業要覽》(1939),宜蘭、羅東與蘇澳三地茶園合計超過二百甲,顯示其茶業規模當時不遜於今日的南投。
除了供應島內市場,宜蘭茶葉亦外銷至日本、東南亞,甚至遠達法屬安南(今越南)與菲律賓,形成一條跨地域的茶香脈絡。
日據時期臺灣茶葉生產概況
本圖出自大正 12 年(1923),由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發行的《茶業一班》。圖中顯示當時臺灣茶葉生產最旺盛的地區是新竹州,年產超過一千萬斤;其次為臺北州(含臺北、基隆、宜蘭),年產六百萬斤,遠高於中南部。
在這份統計中,宜蘭屬於臺北州範圍,雖非最大產區,卻與北臺茶業榮景相連。當時茶葉主要經由淡水港與大稻埕集散出口,宜蘭茶也因此得以進入更廣大的市場,成為北臺茶產版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圖) 刊行於1923年《茶業一班》(殖產局發行第311號)內日據時期臺灣茶葉生產概況 / 數位物件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322659
民國48年臺灣茶園分布圖
民國 48 年(1959),臺灣茶園面積達 48,442 公頃,為史上高峰。當時的種茶重鎮集中於北部——臺北縣與新竹縣各超過一萬公頃,桃園近萬公頃。
相較之下,宜蘭縣茶園僅有 431 公頃,規模雖小,但仍延續了日治時期奠定的茶業基礎。這些茶園主要分布於冬山、蘇澳一帶,以半發酵烏龍與焙製茶為特色,透過港口與內銷市場串連地方與世界。
(圖) 民國48年臺灣茶園分布圖 / 數位物件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322660
1930年代
日本總督府於1935年舉辦首屆「台灣博覽會」(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展出台灣農產、製茶、製糖與地方文化,亦讓台灣茶成為對外貿易的象徵品項。
現今的鹿苑,日治時代的丸川茶園也於1935年創立。林川先生受當時的地方政府攜家帶眷由石碇來到宜蘭開墾土地,教島當地農民種植茶樹,收購採收後的茶葉進行加工後銷售,建立本地風格的冬山茗茶。
(圖) 臺北市國際情報社臺灣支局發行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第二會場正門-代表圖像-第1張 / 授權人:文化部典藏網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MOCCOLLECTIONS&id=11000003945。
1960年代
在台灣茶業的黃金年代,製茶不僅是一門生計,更是一場關於工藝與榮譽的競逐。1960 年代,隨著茶業逐步從外銷導向走向品質提升,地方茶莊紛紛以焙製與製程的精細度相互較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鹿苑茶莊憑藉精湛技藝嶄露頭角,成為宜蘭地方茶業的代表之一。
至今,茶莊仍保存著一方「焙製精良」的匾額──這是民國五十年,由教育家蔣夢麟博士親提的榮譽。它不只是對鹿苑的嘉許,更是那個年代台灣茶產業邁向品質化的重要見證。
1980年代
五代傳承的茶藝,三代落地的宜蘭記憶
鹿苑的茶業歷史,已傳承五代,搬遷至宜蘭也有三代人的歲月。當年在武荖坑一帶,鹿苑擁有自家二十公頃茶園,並透過契作擴展至五十公頃的茶區規模,是宜蘭茶業的重要代表之一。
鹿苑的老阿嬤曾回憶:「那時候種茶、製茶,一年到頭只有一天休息──長子娶媳婦的那一天。」這句話,正見證了茶業世家的辛勤與執著。
七○年代的茶 × 經濟起飛的年代
民國七十年代,正值台灣經濟起飛,戶外展售會成為地方特產推廣的重要舞台。鹿苑代表宜蘭縣,參加在台北新公園舉辦的第一屆戶外展售會。那是一場熱鬧非凡的盛會。鹿苑首次北上參展,攤位前人潮洶湧,甚至在收攤時,仍被顧客熱情追著搶購。這段記憶,留下了一個時代的註腳——那是一個「只要是好茶,就會被搶著買」的年代。
而鹿苑的門面,也見證了茶行與城市共長的軌跡。從最初的一樓地面,歷經三次台九線道路拓寬與升高,今日的「地下室」其實是老鹿苑的原始一樓。整棟建築歷經三次翻修,現在是3.0版的鹿苑,而照片中呈現的,是2.0時期的身影。
(左圖) 安裝自動門前,顧客常「直接走進來」,因為老鹿苑根本沒在關門
(右圖) 自動門是1984年才加裝,那年,老師傅還是個不到三十歲的「飄泊少年郎」


🡄 拉動照片上的箭頭左右移動 🡆


🡄 拉動照片上的箭頭左右移動 🡆
(左圖) 鹿苑2.0 店面記憶——1984年以前。你有注意看見那塊大看板嗎?是請畫師手繪上去的呢!
(右圖) 2000年台九線的第三次拓寬,讓本來的門面從汽車道分隔島被內縮了一半
時代記憶|民國八○年代的關鍵身影
從包裝看鹿苑的歲月流轉
推薦茶款|喝進時代風味的兩款茶
素馨紅茶|延續一個名字的風味記憶
民國 73 年,總統府秘書蔣彥士先生造訪冬山,老師傅以自備茶具、水源與茶葉奉茶,蔣先生讚其香氣「甘、醇、雅」,因而命名為「素馨茶」。
如今,鹿苑以現代製茶工藝重新詮釋這款記憶,用全發酵方式製成的「素馨紅茶」,融合宜蘭獨有的蜜香與清雅花香,不同於花蓮的濃厚果韻,而是更加溫潤、淡雅,是冬山氣息的當代表達。
鐵觀音(復古風味)|復刻舊時烘焙火候
承襲安溪系統的中重焙火工藝,這款烏龍茶再現七〇年代冬山「半發酵」的代表風格。香氣厚實、口感圓潤,是庶民餐桌與老茶行裡熟悉的滋味。泡一壺,就像穿越回那個茶香交織、炊煙裊裊的年代。

時光如茶,緩緩流淌。
鹿苑不只是賣茶的所在,也記錄了台灣土地與城市脈動的軌跡。
那曾經貼著手繪招牌的茶行立面,
那一壺讓蔣彥士驚豔的素馨茶,
那一杯遞上監察委員與農業博士的冬山茶香,
今天都在你手上的茶杯裡。
讓我們邀你,一起在茶香裡,品味時間堆疊出的風韻。